• <p id="c9z8h"></p>
  • <bdo id="c9z8h"></bdo>
      <p id="c9z8h"></p>

      <pre id="c9z8h"><del id="c9z8h"><menu id="c9z8h"></menu></del></pre><table id="c9z8h"><noscript id="c9z8h"></noscript></table><table id="c9z8h"><strike id="c9z8h"></strike></table>
        做中國高端特色水溶肥料的領航者。
        全國免費熱線: 24x7隨時為您服務

        網站首頁

        新聞資訊 公司新聞 行業動態 行業趣談

        公司簡介 企業簡介 人才招聘 企業風采 企業視頻 榮譽證書

        產品中心 原裝進口系列 大量元素系列 EDTA微量元素系列 高端液體肥系列 緩釋顆粒肥系列 高端功能性肥料系列

        技術支持 植保知識 作物營養解決方案 常見問題 農資營銷

        客戶案例 客戶案例 試驗效果

        招商加盟

        聯系我們

        植保知識

        能把肥料講這么透,目前看到的僅此一篇!
        2018-04-12
        什么是肥料?
                凡施入土壤或通過其他途徑能夠為植物提供營養成分,或改良土壤理化性質,為植物提供良好生活環境的物質統稱為肥料。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是增產的物質基礎,我國農諺有“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之說,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化肥在糧食增產中的作用,包括當季肥效和后效,平均增產效果為50%,我國近年來的土壤肥力監測結果表明,肥料對農產品產量的貢獻率,全國平均為57.8%。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應該說一半歸功于肥料的作用。
                目前,我國在肥料施用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肥,輕磷、鉀肥,忽視微肥;重產量,輕質量;施用方法陳舊落后。由此帶來許多不良的后果:一是地力下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肥料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污染環境和地下水;三是成本高,效益低,農業收入增加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四是高產低質,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的銷售。面對發展“三高一優”和提倡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引導廣大農村干部、農戶更新觀念,扭轉“三重三輕”等傾向,調整肥料結構,實施測、配、產、供、施一體化,已成為當前肥料工作的重點。
                化學肥料是指用化學方法制造或者開采礦石,經過加工制成的肥料,也稱無機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微肥、復合肥料等,它們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點:成分單純,養分含量高;肥效快,肥勁猛;某些肥料有酸堿反應;一般不含有機質,無改土培肥的作用。化學肥料種類較多,性質和施用方法差異較大。
        一、氮肥
        1.氮肥的種類和性質
                氮肥可分為銨態氮肥、硝態氮肥和酰胺態氮肥三大類,包括氨水、碳銨、硫銨、氯化銨(銨態氮肥)、硝酸銨、硝酸鈉、硝酸鈣(硝態氮肥)和尿素、石灰氮(酰胺態氮肥)
        2.氮肥在土壤中的轉化
                氮肥的種類不同,在土壤中的轉化特點不同。
                硫銨、碳銨和氯化銨中NH4+的轉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膠體吸附,另一部分通過硝化作用將轉化為NO3-;硫銨和氯化銨中陰離子的轉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酸性土壤中兩都分別生成硫酸和鹽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則分別生成硫酸鈣和氯化鈣,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鈣的流失,使土壤板結,結構破壞;二者在水田中的轉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銨的硝化作用明顯低于硫銨,且不會像硫銨一樣產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銨的肥效高于硫銨;碳銨中的碳酸氫根離子則除了作為植物的碳素營養之外,大部可分解為CO2和H2O,因此,碳銨在土壤中無任何殘留,對土壤無不良影響。
                硝態氮肥如硝酸銨施入土壤后,NH4+和NO3-均可被植物吸收,對土壤無不良影響。NH4+除被植物吸收外,還可被膠體吸附,NO3-則易隨水淋失,在還原條件下還會發生反硝化作用而脫氮。
                酰胺態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較大的流動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以后尿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轉化為碳酸銨,碳酸銨可進一步水解為碳酸氫銨和氫氧化銨。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層也會有氨的揮發損失,特別在石灰性土壤和堿性土壤上損失更為嚴重。尿素的轉化速度主要取決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溫度的影響最大,通常10℃時尿素轉化需7-10天,20℃時需4-5天,30℃時只需2天。因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轉化為銨態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時,要比其它銨態氮肥早幾天施用,具體早幾天為宜,應視溫度狀況而定。
        3.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研究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減少氮肥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發揮肥料的最大增產效益。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的揮發、硝態氮的淋失和硝態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條非生產性損失途徑,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據統計,我國氮肥利用率在水田為35%-60%,旱田為45%-47%,平均為50%,約有一半損失掉了,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產上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1)氮肥的合理分配
                氮肥的合理分配應根據土壤條件、作物的氮素營養特點和肥料本身的特性來進行。
                土壤條件:土壤條件是進行肥料區劃和分配的必要前提,也是確定氮肥品種及其施用技術的依據。首選必須將氮肥重點分配在中、低等肥力的地區,堿性土壤可選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銨、氯化銨等;酸性土壤上應選用堿性或生理堿性肥料,如硝酸鈉、硝酸鈣等。鹽堿土不宜分配氯化銨,尿素適宜于一切土壤。銨態氮肥宜分配在水稻地區,并深施在還原層,硝態氮肥宜施在旱地上,不宜分配在雨量偏多的地區或水稻區。“早發田”要掌握前輕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以防作物后期脫肥,“晚發田”既要注意前期提早發苗,又要防止后期氮肥過多,造成植株貪青倒伏。質地粘重的土壤上氮肥可一次多施,砂質土壤上宜少量多次。
                營養特點:作物的氮素營養特點是決定氮肥合理分配的內在因素,首選要考慮作物的種類,應將氮肥重點分配在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上。其次要考慮不同作物對氮素形態的要求,水稻宜施用銨態氮肥,尤以氯化銨和氨水效果較好,馬鈴薯最好施用硫銨,大麻喜硝態氮,甜菜以硝酸鈉最好,西紅柿幼苗期喜銨態氮,結果期則以硝態氮為好,一般禾谷類作物硝態氮和銨態氮均可,葉菜類多喜硝態氮等。作物不同生育時期施用氮肥的效果也不一樣,在保證苗期營養的基礎上,一般玉米要重施穗肥,早稻則要蘗肥重、穗肥穩、粒肥補,果樹重施臘肥,這樣都是經濟有效施用氮肥的措施。
                肥料特性:肥料本身的特性也和氮肥的合理分配密切相關,銨態氮肥表施易揮發,宜做基肥深施覆土。硝態氮肥移動性強,不宜做基肥,更不宜施在水田。碳銨、氨水、尿素、硝銨一般不宜用做種肥,氯化銨不宜施在鹽堿土和低洼地,也不宜施在棉花、煙草、甘蔗、馬鈴薯、葡萄、甜菜等忌氯作物上。干旱地區宜分配硝態氮肥,多雨地區或多雨的季節宜分配銨態氮肥。
        (2)氮肥的有效施用
                氮肥深施:氮肥深施不僅能減少氮素的揮發、淋失和反硝化損失,還可以減少雜草和稻田藻類對氮素的消耗,從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據測定,與表面撒施相比,利用率可提高20%-30%,且延長肥料的作用時間。
                氮肥與有機肥及磷、鉀肥配合施用:作物的高產、穩產,需要多種養分的均衡供應,單施氮肥,特別是在缺磷少鉀的地塊上,很難獲得滿意的效果。氮肥與其他肥料特別是磷、鉀肥的有效配合對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增產作用均很顯著。氮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可取長補短,緩急相濟,互相促進,既能及時滿足作物營養關鍵時期對氮素的需要,同時有機肥還具有改土培肥的作用,做到用地養地相結合。
                氮肥增效劑的應用:氮肥增效劑又名硝化抑制劑,其作用在于抑制土壤中亞硝化細菌活動,從而抑制土壤中銨態氮的硝化作用,使施入土壤中的銨態氮肥能較長時間地以銨根離子的形式被膠體吸附,防止硝態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減少氮素非生產性損失。目前,國內的硝化抑制劑效果較好的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代號CP;2-氨基-4-氯-6-甲基嘧啶,代號AM;硫脲,代號TU;脒基硫脲,代號ASU等。氮肥增效劑對人的皮膚有刺激作用,使用時避免與皮膚接觸,并防止吸入口腔。
        二、磷肥
        1.磷肥的種類和性質
                根據溶解度的大小和作物吸收的難易,通常將磷肥劃分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難溶性磷肥三大類。凡能溶于水(指其中含磷成分)的磷肥,稱為水溶性磷肥,如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凡能溶于2%檸檬酸或中性檸檬酸銨或微堿性檸檬酸銨的磷肥,稱為弱酸溶性磷肥或枸溶性磷肥。如鈣鎂磷肥、鋼渣磷肥、偏磷酸鈣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弱酸而只能溶于強酸的磷肥,稱為難溶性磷肥,如磷礦粉、骨粉等。生產上常用磷肥的種類和性質
        2.磷肥在土壤中的轉化
                過磷酸鈣在土壤中的轉化:過磷酸鈣施入土壤后,最主要的反應是異成分溶解。即在施肥以后,水分向施肥點匯集,使磷酸一鈣溶解和水解,形成一種磷酸一鈣、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鈣的飽和溶液,其反應如下:
                這時施肥點周圍土壤溶液中磷的濃度可高達10mg/kg-20mg/kg,使磷酸不斷向外擴散。在施肥點,其微域土壤范圍內飽和溶液的pH可達 
        1-1.5。在向外擴散的過程中能把土壤中的鐵、鋁、鈣、鎂等溶解出來,與磷酸根離子作用,形成不同溶解度的磷酸鹽。在石灰性土壤中,磷與鈣作用,生成磷酸二鈣和磷酸八鈣,最后大部分形成穩定的羥基磷灰石。在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鈣通常與鐵、鋁作用形成磷酸鐵、鋁沉淀,而后進一步水解為鹽基性磷酸鐵鋁。在弱酸性土壤中,磷酸一鈣易被粘土礦物吸附固定。在中性土壤中,過磷酸鈣主要是轉化為CaHPO4?2H2O及溶解的Ca(H2PO4)2,是對作物供磷能力的最佳狀態。CaHPO4?2H2O是弱酸溶性的,殘留在施肥點位置,故過磷酸鈣在土壤中移動性很小,水平范圍0.5cm,縱深不過5cm,其當年利用率也很低,通常為10%-25%。
        鈣鎂磷肥在土壤中的轉化:鈣鎂磷肥可在作物根系及微生物分泌的酸的作用下溶解,供作物吸收利用。
                磷礦粉在土壤中的轉化:磷礦粉施入土壤后,在化學、生物化學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逐漸分解,改變原有狀態而轉化為新的磷化合物(圖9-13)。
        影響這種轉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Ca2+濃度和H2PO4-的濃度,很明顯,在酸性條件下有利于磷礦粉的這種轉化,因此磷礦粉以施在酸性土壤肥效較高。
        3.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施用
                磷肥是所有化學肥料中利用率最低的,當季作物一般只能利用10%-25%。其原因主要是磷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同時它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又很小,而根與土壤接觸的體積一般僅占耕層體積的4%-10%,因此,盡量減少磷的固定,防止磷的退化,增加磷與根系的接觸面積,提高磷肥利用率,是合理施用磷肥,充分發揮單位磷肥最大效益的關鍵。
        (1)根據土壤條件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在土壤條件中,土壤的供磷水平、土壤N/P2O5、有機質含量、土壤熟化程度以及土壤酸堿度等因素與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關系最為密切。
                土壤供磷水平及N?P2O5:土壤全磷含量與磷肥肥效相關性不大,而速效磷含量與磷肥肥效卻有很好的相關性。一般認為速效磷(P2O5)在 
                10mg?kg-20mg/kg(Olsen法)范圍為中等含量,施磷肥增產;速效磷>25mg/kg,施磷肥無效;速效磷<10mg/kg時,施磷肥增產顯著。蔬菜地磷的臨界范圍比較高,速效磷達57mg/kg時,施磷肥仍有效。國光蘋果葉片含磷量小于0.14%為磷不足。磷肥肥效還與N/P2O5密切相關,在供磷水平較低,N?P2O5大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產顯著;在供磷水平較高,N?P2O5小的土壤上,施用磷肥效果較小;在氮、磷供應水平都很高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產不穩定;而在氮、磷供應水平均低的土壤上,只有提高施氮水平,才有利于發揮磷肥的肥效。
                土壤有機質含量與磷肥肥效:一般來說,在土壤有機質含量>2.5%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產不顯著,在有機質含量<2.5%的土壤上才有顯著的增產效果。這是因為土壤有機質含量與有效磷含量呈正相關,因此磷肥最好施在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上。
                土壤酸堿度與磷肥肥效:土壤酸堿度對不同品種磷肥的作用不同,通常弱酸溶性磷肥和難溶性磷肥應分配在酸性土壤上,而水溶性磷肥則應分配在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上。
        在沒有具體評價土壤供磷水平數量指標之前,也可以根據土壤的熟化程度對具體田塊分配磷肥。一般應優先分配在瘠薄的瘦田、旱田、冷浸田、新墾地和新平整的土地,以及有機肥不足、酸性土壤或施氮肥量較高的土壤上,因為這些田塊通常缺磷,施磷肥效果顯著,經濟效益高。
        (2)根據作物需磷特性和輪作換茬制度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作物種類不同,對磷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數量也不同。同一土壤上,凡對磷反應敏感的喜磷作物,如豆科作物、甘蔗、甜菜、油菜、蘿卜、蕎麥、玉米、番茄、甘薯、馬鈴薯和果樹等,應優先分配磷肥。其中豆科作物、油菜、蕎麥和果樹,吸磷能力強,可施一些難溶性磷肥。而薯類雖對磷反應敏感,但吸收能力差,以施水溶性磷為好。某些對磷反應較差的作物如冬小麥等,由于冬季土溫低,供磷能力差,分蘗階段又需磷較多,所以也要施磷肥。
        有輪作制度的地區,施用磷肥時,還應考慮到輪作特點。在水旱輪作中應掌握“旱重水輕”的原則,即在同一輪作周期中把磷肥重點施于旱作上;在旱地輪作中,磷肥應優先施于需磷多、吸磷能力強的豆科作物上;輪作中作物對磷具有相似的營養特性時,磷肥應重點分配在越冬作物上。
        (3)根據肥料性質合理分配和施用
                水溶性磷肥適于大多數作物和土壤,但以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更為適宜。一般可做基肥、追肥和種肥集中施用。弱酸溶性磷肥和難溶性磷肥最好分配在酸性土壤上,做基肥施用,施在吸磷能力強的喜磷作物上效果更好。同時弱酸溶性磷肥和難溶性磷肥的粉碎細度也與其肥效密切相關,磷礦粉細度以90%通過100目篩孔,即最大粒徑為0.149mm為宜。鈣鎂磷肥的粒徑在40-100目范圍內,其枸溶性磷的含量隨粒徑變細而增加,超過100目時其枸溶率變化不大,不同土壤對鈣鎂磷肥的溶解能力不同及不同種類的作物利用枸溶性磷的能力不同,所以對細度要求也不同。在種植旱作物的酸性土壤上施用,不宜小于40目,在中性缺磷土壤以及種植水稻時,不應小于60目,在缺磷的石灰性土壤上,以100目左右為宜。
        (4)以種肥、基肥為主,根外追肥為輔
                從作物不同生育期來看,作物磷素營養臨界期一般都在早期,如水稻、小麥在三葉期,棉花在二至三葉期,玉米在五葉期,都是作物生長前期,如施足種肥,就可以滿足這一時期對磷的需求,否則,磷素營養在磷素營養臨界期供應不足,至少減產15%。在作物生長旺期,對磷的需要量很大,但此時根系發達,吸磷能力強,一般可利用基肥中的磷。因此,在條件允許時,三分之一做種肥,三分之二做基肥,是最適宜的磷肥分配方案。如磷肥不足,則首先做種肥,既可在苗期利用,又可在生長旺期利用。生長后期,作物主要通過體內磷的再分配和再利用來滿足后期各器官的需要,因此,多數作物只要在前期能充分滿足其磷素營養的需要,在后期對磷的反應就差一些。但有些作物如棉花在結鈴開花期、大豆在結莢開花期、甘薯在塊根膨大期均需較多的磷,這時我們就以根外追肥的方式來滿足它們的需要,根外追肥的濃度,單子葉植物如水稻和小麥以及果樹的噴施濃度為1%-3%。雙子葉植物如棉花、油菜、蕃茄、黃瓜等則以0.5%-1%為宜(過磷酸鈣)。
        (5)磷肥深施、集中施用
                針對磷肥在土壤中移動性小且易被固定的特點,在施用磷肥時,必須減少其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增加與作物根群的接觸機會,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磷肥的集中施用,是一種最經濟有效的施用方法,因集中施用在作物根群附近,既減少與土壤的接觸面積而減少固定,同時還提高施肥點與根系土壤之間磷的濃度梯度,有利于磷的擴散,便于根系吸收。
        (6)氮、磷肥配合施用
                N、P配合施用,能顯著地提高作物產量和磷肥的利用率。在一般不缺鉀的情況下,作物對N和P的需求有一定的比例。如禾本科作物的氮磷比例為2- 
        3∶1,蘋果的氮磷比為2∶1,而我國大多數土壤都缺氮素,所以單施磷肥,不會獲得較高的肥效,只有當N、P營養保持一定的平衡關系時,作物才能高產。
        (7)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
                首先,有機肥料中的粗腐殖質能保護水溶性磷,減少其與Fe、Al、Ca的接觸而減少固定;其次,有機肥料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多種有機酸,如檸檬酸、蘋果酸、草酸、酒石酸等。這些有機酸與Fe、Al、Ca形成絡合物,防止了Fe、Al、Ca對磷的固定,同時這些有機酸也有利于弱酸溶性磷肥和難溶性磷肥的溶解;再次,上述有機酸還可絡合原土壤中磷酸鐵、磷酸鋁、磷酸鈣中的Fe、Al、Ca,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8)磷肥的后效
                磷肥的當年利用率為10%-25%,大部分的磷都殘留在土壤中,因此其后效很長。據研究,磷肥的年累加表現利用率連續5-10年,可達50%左右,所以在磷肥不足時,連續施用幾年以后,可以隔2-3年再施用,利用以前所施磷肥的后效,就可以滿足作物對磷肥的需求。
                總之,磷肥合理施用,既要考慮到土壤條件、磷肥品種特性、作物的營養特性、施肥方法,還要考慮到與氮肥的合理配比及磷肥后效。當土壤中鉀和微量元素不足時,還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元素,使其不成為最小限制因子,這樣,才能提高磷肥的肥效。
        三、鉀肥
        1.鉀肥的種類和性質
                生產上常用的鉀肥有硫酸鉀、氯化鉀和草木灰等,它們的主要性質見表9-3。植物殘體燃燒后剩余的灰,稱為草木灰。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大多數以秸稈、落葉、枯枝等為燃料,所以草木灰在農業生產中是一項重要肥源。草木灰的成分極為復雜,含有植物體內的各種灰分元素,其中含鉀、鈣較多,磷次之,所以通常將它看作鉀肥,實際上,它起著多種元素的營養作用。草木灰中鉀的主要存在形態是碳酸鉀,其次是硫酸鉀,氯化鉀最少。草木灰中的鉀大約有90%可溶于水,有效性高,是速效性鉀肥。由于草木灰中含有K2CO3,所以它的水溶液呈堿性,它是一種堿性肥料。草木灰因燃燒溫度不同,其顏色和鉀的有效性也有差異,燃燒溫度過高,鉀與硅酸形成溶解度較低的K2SiO3,灰白色,肥效較差。低溫燃燒的草木灰,一般呈黑灰色,肥效較高。
        2.鉀肥在土壤中的轉化
                硫酸鉀和氯化鉀施入土壤后,鉀呈離子狀態,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則被膠體吸附。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代換出Ca2+,分別生成 
        CaSO4和CaCl2。CaSO4屬微溶性物質,隨水向下淋失一段距離后沉積下來,能堵塞孔隙,造成土壤板結。CaCl2則為水溶性,易隨水淋失,造成 
        Ca2+的損失,同樣使土壤板結。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則會增加土壤水溶性鹽的含量。因此,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長期施用硫酸鉀和氯化鉀,應配合施用有機肥。在酸性土壤中,兩者都代換出H+,生成H2SO4和HCl,使酸性土壤的酸度增加,應配合施用石灰和有機肥料。
        3.鉀肥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施用
                鉀肥肥效的高低取決于土壤性質、作物種類、肥料配合、氣候條件等,因此要經濟合理地分配和施用鉀肥,就必須了解影響鉀肥肥效的有關條件。
        (1)土壤條件與鉀肥的有效施用
        土壤鉀素供應水平、土壤的機械組成和土壤通氣性是影響鉀肥肥效的主要土壤條件。
                土壤鉀素供應水平:土壤速效鉀水平是決定鉀肥肥效的一個重要因素,速效鉀的指標數值因各地土壤、氣候和作物等條件的不同而略有差異。遼寧省通過多點試驗,把速效鉀(K)90mg/kg(折合K2O108mg/kg)作為土壤鉀素豐缺的臨界值。速效鉀含量小于90mg/kg,施鉀肥效果顯著;速效鉀含量在91mg/kg-150mg/kg時,施鉀肥效果不穩定,視作物種類、土壤緩效鉀含量、與其他肥料配合情況而定;速效鉀含量大于150mg/kg 
        時,施鉀肥無效。需要指出的是,對于速效鉀同樣較低,而緩效鉀數量很不相同的土壤,單從速效鉀來判斷鉀的供應水平是不夠的,必須同時考慮緩效鉀的貯量,方能較準確地估計鉀的供應水平。
                土壤的機械組成:土壤的機械組成與含鉀量有關。一般機械組成越細,含鉀量越高,反之則越低。土壤質地不同,也影響土壤的供鉀能力,所以有人提出不同土壤質地的缺鉀臨界指標:砂土-砂壤土為K2O85mg/kg,砂壤土-壤土為100mg/kg,粘土為mg/kg。所以質地較粗的砂質土壤上施用鉀肥的效果比粘土高,鉀肥最好優先分配在缺鉀的砂質土壤上。
                土壤通氣性:土壤通氣性主要是通過影響植物根系呼吸作用而影響鉀的吸收,以至于土壤本身不缺鉀,但作物卻表現出缺鉀的癥狀,所以在生產實踐中,就要對作物的缺鉀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提高作物對鉀的吸收。
        (2)作物條件與鉀肥的有效施用
                各類作物由于其生物學特點不同,對鉀的需要量和吸鉀能力也不同,因此對鉀肥的反應也各異。凡含糖類較多的作物如馬鈴薯、甘薯、甘蔗、甜菜、西瓜、果樹、煙草等需鉀量大,對這些喜鉀作物應多施鉀肥,既提高產量,又改善品質,在同樣的土壤條件下應優先安排鉀肥于喜鉀作物上。另外,對豆科作物和油料作物施用鉀肥,也具有明顯而穩定的增產效果。當然,在缺鉀的土壤上,鉀肥對多種作物均有良好的效果,但在鉀肥中等偏上或較為豐富的土壤中,只有喜鉀作物的肥效較好。
        (3)肥料性質與鉀肥的有效施用、
                肥料的種類和性質不同,其施用方法也存在差異。
                硫酸鉀用做基肥、追肥、種肥和根外追肥均可,氯化鉀則不能用做種肥。硫酸鉀適用于各種土壤和作物,特別是施用在喜鉀而忌氯的作物和十字花科等喜硫的作物上效果更佳。氯化鉀則適用于麻類、棉花等纖維作物,可提高纖維的含量和質量,在水田上施用時還可防止水稻黑根,不宜用在忌氯作物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和鹽堿地上。
        草木灰適合于做基肥、追肥和蓋種肥,作基肥時,可溝施或穴施,深度約10cm,施后覆土。作追肥時,可葉面撒施,既能供給養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由于草木灰顏色深且含一定的碳素,吸熱增溫快,質地輕松,因此最適宜用做水稻、蔬菜育苗時蓋種肥,既供給養分,又有利于提高地溫,防止爛秧。草木灰也可用做根外追肥,一般作物用1%水浸液,果樹可噴2%-3%水浸液,小麥生長后期,可噴5%-10%水浸液。草木灰是一種堿性肥料,因此不能與銨態氮肥、腐熟的有機肥料混合施用,也不能倒在豬圈、廁所中貯存,以免造成氨的揮發損失。草木灰在各種土壤上對多種作物均有良好的反應,特別是酸性土壤上施于豆科作物,增產效果十分明顯。
        (4)鉀肥與氮、磷肥配合施用
                作物對N、P、K的需要有一定的比例,因而鉀肥肥效與氮、磷供應水平有關。當土壤中N、P含量較低時,單施鉀肥效果往往不明顯,隨著N、P用量的增加,施用鉀肥才能獲得增產,而N、P、K的交互效應(作用)也能使N、P促進作物對K的吸收,提高鉀肥的利用率。
        (5)鉀肥的施用技術
                鉀肥應深施、集中施:鉀在土壤中易于被粘土礦物特別是2∶1型粘土礦物所固定,將鉀肥深施可減少因表層土壤干濕交替頻繁所引起的這種晶格固定,提高鉀肥的利用率。鉀也是一種在土壤中移動性小的元素,因此,將鉀肥集中施用可減少鉀與土壤的接觸面積而減少固定,提高鉀的擴散速率,有利于作物對鉀的吸收。
        鉀肥應早施:通常鉀肥做基肥、種肥的比例較大,若將鉀肥用作追肥,應以早施為宜。因為多數作物的鉀素營養臨界期都在作物生育的早期,作物吸鉀在中、前期猛烈,后期顯著減少,甚至在成熟期部分鉀從根部溢出。禾谷類作物在分蘗-撥節期需鉀較大,占總需鉀量的60%-70%。棉花在現蕾-成鈴階段需鉀量最大,蔬菜的茄果類在花蕾期、蘿卜在肉質根膨大期為需鉀量最大時期等。至于多年生果樹,則應根據果樹特點,選擇適宜的施肥時期,如梨在果實發育期、葡萄在漿果著色初期是需鉀量最大時期。砂質土壤上,鉀肥不宜一次施用量過大,應分次施用,即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以防鉀的淋失。粘土上則可一次做基肥施用或每次的施用量大些。
        鉀肥的施用量:鉀肥施用量要根據土壤有效鉀含量、作物需鉀量和各營養元素間的相互平衡而定。一般以每畝施氧化鉀,玉米為6kg-9kg,水稻為5kg-8kg為宜。對于喜鉀作物可適量增加。
        四、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是指含有B、Mn、Mo、Zn、Cu、Fe等微量元素的化學肥料。近年來,農業生產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趨嚴重,許多作物都出現了微量元素的缺乏癥,如玉米、水稻缺鋅,果樹缺鐵、缺硼,油菜缺硼等。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已經獲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和經濟效益,全國各地的農業部門都相繼將微肥的施用納入了議事日程。
        1.硼肥
        (1)硼肥的主要種類和性質
                目前,生產上常用的硼肥種類有硼砂、硼酸、含硼過磷酸鈣、硼鎂肥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硼酸和硼砂,它們的主要成分和性質見表9-4。
        (2)硼肥的施用
                作物種類與硼肥施用:作物種類不同,對硼的需要量不同。我國目前表現出缺硼明顯的作物有油菜、甜菜、棉花、白菜、甘藍、蘿卜、芹菜、大棚黃瓜、大豆、蘋果、梨、桃等;需硼中等的有玉米、谷子、馬鈴薯、胡蘿卜、元蔥、辣椒、花生、西紅柿等,同等土壤條件下應將硼肥優先施用于這些需硼量較大的作物上。
                土壤條件與硼肥施用:土壤水溶性硼含量高低與硼肥肥效關系密切,是決定是否施硼的重要依據,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上海農業科學院、浙江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研究,土壤水溶性硼含量在低于0.3mg/kg時為嚴重缺硼,低于0.5mg/kg時為缺硼,施硼肥都有顯著的增產效果,硼肥應優先分配于水溶性硼含量低的土壤上。土壤硼含量也與硼肥的施用方法有關,當土壤嚴重缺硼時以基肥為好,輕度缺硼的土壤通常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
                硼肥的施用技術:硼肥可用作基肥、追肥和種肥。做基肥時可與P、N肥配合使用,也可單獨施用。一般每667m2施用0.25kg-0.5kg硼酸或硼砂,一定要施得均勻,防止濃度過高而中毒。追肥通常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噴施濃度為0.1%-0.2%硼砂或硼酸溶液,用量每667m2為50kg 
        -75kg,在作物苗期和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時各噴一次。種肥常采用浸種和拌種的方法,浸種用濃度為0.01%-0.1%硼酸或硼砂溶液,浸泡6- 
        12小時,陰干后播種。谷類和蔬菜類可用0.01%-0.03%的溶液,水稻可用0.1%的溶液。拌種時每千克種子用硼砂或硼酸0.2g-0.5g。
        2.鋅肥
        (1)鋅肥的主要種類和性質
                目前生產上常用的鋅肥為硫酸鋅、氯化鋅、碳酸鋅、螯合態鋅、氧化鋅等,其主要成分和性質見表9-5。
         2)鋅肥的施用
                作物種類與鋅肥施用:對鋅敏感的作物有玉米、水稻、甜菜、亞麻、棉花、蘋果、梨等。在這些作物上施用鋅肥通常都具有良好的肥效。
                土壤條件與鋅肥施用:土壤有效鋅含量與鋅肥肥效關系密切,據河南省土肥站試驗,土壤有效鋅含量小于0.5mg/kg時,在小麥、玉米、水稻上施用鋅肥均有顯著的增產效果。當土壤有效鋅含量在0.5mg/kg-1.0mg/kg之間時,在石灰性土壤和高產田施用鋅肥仍有增產效果,并能改善作物的品質。
                鋅肥的施用技術:鋅肥可用做基肥、追肥和種肥。通常將難溶性鋅肥用做基肥,做基肥時每667m2施用1-2kg硫酸鋅,可與生理酸性肥料混合施用。輕度缺鋅地塊隔1-2年再行施用,中度缺鋅地塊隔年或于次年減量施用。做追肥時常用做根外追肥,一般作物噴施濃度為0.02%-0.1%的硫酸鋅溶液,玉米、水稻用0.1%-0.5%濃度。水稻在分蘗、孕穗、開花期各噴一次0.2%濃度的硫酸鋅溶液;果樹可在萌前一個月噴施5%硫酸鋅,萌發后果樹用 3%-4%濃度涂刷;一年生枝條2-3次或在初夏時噴施0.2%濃度的硫酸鋅溶液。種肥常采用浸種或拌種的方法,浸種用濃度為0.02%-0.1%,浸種 12小時,陰干后播種。拌種每千克種子用2g-6g硫酸鋅,玉米可用2g-4g。氧化鋅還可用做水稻沾秧根,每667m2用量200g,配成1%的懸濁液。
                鋅肥肥效與磷肥的關系:在有效磷含量高的土壤中,往往會產生誘發性缺鋅,比如某些水稻土中鋅的缺乏就是由于有效磷含量高造成的。其原因一是P- 
        Zn拮抗,二是提高了植物體內的P2O5/Zn,為了保持正常的P2O5?Zn,使得作物需要吸收更多的鋅,在施用磷肥時,必須要注意鋅肥的營養的供應情況,防止因磷多造成誘發性缺鋅。
        3.錳肥
        (1)錳肥的主要種類和性質
                生產上常用的錳肥是硫酸錳、氯化錳等,其主要成分和性質見表9-6。
        (2)錳肥的施用
                作物種類與錳肥肥效:對錳敏感的作物有豆科作物、小麥、馬鈴薯、洋蔥、菠菜、蘋果、草莓等,其次是大麥、甜菜、三葉草、芹菜、蘿卜、西紅柿等,對錳不敏感的作物有玉米、黑麥、牧草等。
                土壤條件與錳肥施用:一般將活性錳含量作為診斷土壤供錳能力的主要指標,土壤中活性錳含量小于50mg/kg為極低水平,含量50mg/kg- 100mg/kg為低,100mg/kg-200mg/kg為中等,200mg/kg-300mg/kg為豐富,大于300mg/kg為很豐富。在缺錳的土壤上施用錳肥,一般作物都有很好的增產效果。
                錳肥的施用技術:生產上最常用的錳肥是硫酸錳,一般用作根外追肥,浸種、拌種及土壤種肥,難溶性錳肥一般用作基肥。根外追肥噴施濃度一般以 0.05%-0.1%為宜,果樹用0.3%-0.4%濃度,豆科作物以0.03%為好,水稻以0.1%為好。拌種:禾本科作物每千克種子用4克硫酸錳,豆科作物8g-12g,甜菜16g;硫酸錳用作土壤種肥效果大致與拌種相當,一般用量為2kg/667m2-4kg/667m2。
        4.鐵肥
        (1)鐵肥的主要種類和性質
                生產上常用鐵肥的種類、成分和性質詳見表9-7。
        (2)鐵肥的施用
                作物種類與鐵肥肥效:對鐵敏感的作物有大豆、高粱、甜菜、菠菜、西紅柿、蘋果等。一般情況下,禾木科和其他農作物很少見到缺鐵現象,而果樹缺鐵較為普遍。除此之外,南方的某些酸性花卉如梔子、山茶等在北方蒔養時,鐵的缺乏也相當普遍。
                鐵肥的施用技術:生產上最常用的鐵肥是硫酸亞鐵,目前多采用根外的追肥方法施用。噴施濃度為0.2%-1%。果樹多在萌芽前噴施0.75%- 1%的硫酸亞鐵或在見黃葉后連噴3次0.5%硫酸亞鐵加0.5%尿素。也可以把硫酸亞鐵與有機肥按1:10-20比例混合后施到果樹下,每株50kg,肥效可達一年,使70%缺鐵癥復綠。高壓注射法也是果樹的一種有效施鐵方法,即將0.3%-0.5%的硫酸亞鐵溶液直接注射到樹干木質部內,再隨液流運輸到需要的部位。另外,據河北農業大學劉藏珍研究,果樹缺鐵黃化時,單獨噴施鐵肥,病葉只呈斑點狀復綠,新生葉仍然黃化,效果不良。若在鐵肥溶液中加配尿素和檸檬酸,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先在50kg水中加入25g檸檬酸,溶解后加入125g硫酸亞鐵,待硫酸亞鐵溶解后再加入50g尿素,即配成0.25%硫酸亞鐵+0.05%檸檬酸+0.1%尿素的復合鐵肥。
        5.鉬肥
        (1)鉬肥的主要種類和性質
                生產上常用的鉬肥有鉬酸銨、鉬酸鈉、三氧化鉬、鉬渣、含鉬玻璃肥料等
        (2)鉬肥的施用
                作物種類對鉬肥的反應:缺鉬多的是豆科作物,苜蓿最突出,此外油菜、花椰菜、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甜菜對鉬肥也有良好的反應。
                土壤條件與鉬肥施用:鉬肥的施用效果,與土壤中鉬的含量、形態及分布區域有關,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劉諍等將我國土壤中鉬含量及肥效分為三區,即鉬肥顯著區、鉬肥有效區和鉬肥可能有效區。在北方土壤的鉬肥顯著區需施鉬肥的作物為大豆、花生,在南方土壤的鉬肥顯著區需施鉬肥的作物為豆科綠肥、花生、大豆、柑橘等。在鉬肥有效區需施鉬肥的作物為豆科綠肥、花生、大豆等,而鉬肥可能有效區的鉬肥施用情況還需進一步試驗研究。
                鉬肥的施用技術:鉬肥多用做種肥(拌種、浸種)和根外追肥。拌種時,每千克種子用鉬酸銨2g-6g,先用熱水溶解,再用冷水稀釋成2%-3%的溶液,用噴霧器噴在種子上,邊噴邊拌,拌好后將種子陰干,即可播種。浸種時,可用0.05%-0.1%濃度的鉬酸銨溶液浸泡種子12小時。葉面噴肥一般用于葉面積較大的作物,在苗期和蕾期用0.01%-0.1%鉬酸銨溶液,噴1-2次,每667m2每次噴液50。
        6.銅肥
        (1)銅肥的主要種類和性質
                生產上常見銅肥有硫酸銅、煉銅礦渣、螯合態銅和氧化銅,其主要成分和性質見表9-9。
        (2)銅肥的施用
                作物種類與銅肥肥效:作物的種類不同,對銅的反應也不同,研究表明,需銅較多的作物有小麥、洋蔥、菠菜、苜蓿、向日葵、胡蘿卜、大麥、燕麥;需銅中等的有甜菜、亞麻、黃瓜、蘿卜、西紅柿等;需銅較少的有豆類、牧草、油菜等。果樹中的蘋果、桃、草莓等也有過缺銅的報道。
                土壤條件與銅肥施用:我國土壤銅含量比較豐富,一般都在1mg/kg以上。在華中丘陵區發育在紅砂巖上的紅壤中、江蘇徐淮地區的砂質黃潮土中、西北地區的風砂土及黃綿土中有效銅含量較低,施用銅肥有較好的效果。
                銅肥的施用方法:銅肥可用做基肥、追肥及種子處理等。做基肥每667m2用量為1kg-1.5kg硫酸銅,由于銅肥的有效期長,為防止銅的毒害作用,以每3-5年施用一次為宜。追肥通常以要根外追肥為主,噴施濃度為0.02%-0.04%,果樹用0.2%-0.4%,并加配硫酸銅用量的10%- 
        20%的熟石灰,以防藥害。硫酸銅拌種用量為0.3g-0.6g/kg種子,浸種濃度為0.01%-0.05%的硫酸銅溶液。
         7.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注意事項
                注意施用量及濃度:作物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而且從適量到過量的范圍很窄,因此要防止微肥用量過大。土壤施用時還必須施得均勻,濃度要保證適宜,否則會引起植物中毒,污染土壤與環境,甚至進入食物鏈,有礙人畜健康。
                注意改善土壤環境條件:微量元素的缺乏,往往不是因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而是其有效性低,通過調節土壤條件,如土壤酸堿度、氧化還原性、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土壤含水量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微量元素營養條件。
                注意與大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微量元素和N、P、K等營養元素都是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只有在滿足了植物對大量元素需要的前提下,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才能充分發揮肥效,才能表現出明顯的增產效果。
        五、復合肥料
        1.復合肥料的概念
                在一種化學肥料中,同時含有N、P、K等主要營養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成分的肥料,稱為復合肥料。含兩種主要營養元素的叫二元復合肥料,含三種主要營養元素的叫三元復合肥料,含三種以上營養元素的叫多元復合肥料。
                復合肥料習慣上用N-P2O5-K2O相應的百分含量來表示其成分。若某種復合肥料中含N10%,含P2O520%,含K2O10%,則該復合肥料表示為10-20-10。有的在K2O含量數后還標有S,如12-24-12(S),即表示其中含有K2SO4。
                復合肥料按其制造工藝可分為化成復合肥料、配成復合肥和混成復合肥料三大類。化成復合肥料是通過化學方法制成的復合肥料,如磷酸二氫鉀。配成復合肥是采用兩種或多種單質肥料在化肥生產廠家經過一定的加工工藝重新造粒而成的含有多種元素的復合肥,在加工過程中發生部分化學反應,通常所說的復混肥多指這種配成復合肥料。混成復合肥料是將幾種肥料通過機械混合制成的復合肥料,在加工過程中只是簡單的機械混合,而不發生化學反應,如氯磷銨是由氯化銨和磷酸銨混合而成。
        2.復合肥料的特點
                復合肥料的優點:有效成分高,養分種類多;副成分少,對土壤不良影響小;生產成本低;物理性狀好。
                復合肥料的缺點:養分比例固定,很難適于各種土壤和各種作物的不同需要,常要用單質肥料補充調節。難以滿足施肥技術的要求,各種養分在土壤中的運動規律及對施肥技術的要求各不相同,如氮肥移動性大,P、K肥移動性小,而后效卻是磷、鉀肥長。在施用上,氮肥通常做追肥,磷鉀肥通常做基肥和種肥,而復合肥料是把各種養分施在同一位置,同一時期,這樣,就很難符合作物某一時期對養分的要求。因此必須摸清各地土壤情況和各種作物的生長特點、需肥規律,施用適宜的復合肥料。
        3.復合肥料的主要種類、性質和施用
        (1)磷酸銨
                磷酸銨簡稱磷銨,是用氨中和磷酸制成的,由于氨中和的程度不同,可分別生成磷酸一銨,磷酸二銨和磷酸三銨。目前國產磷酸銨實際上是磷酸一銨和磷酸二銨的混合物。含N14%-18%,含P2O546%-50%,純凈的磷銨為灰白色,因帶有雜質,故為深灰色。磷銨易溶于水,具有一定的吸濕性,通常加入防濕劑,制成顆粒狀,以利貯存、運輸和施用。
                磷酸銨適用于各種作物和土壤,特別適用于需磷較多的作物和缺磷土壤。施用磷酸銨應先考慮磷的用量,不足的氮可用單質氮肥補充,磷酸銨可作基肥、追肥和種肥。作基肥和追肥,一般每667m2以10?-15?為宜,可以溝施或穴施,作種肥每667m2以2?-3?為宜,但不宜與種子直接接觸,防止影響發芽和引起燒苗。果樹成樹基肥以每株2.5?為宜,追肥可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噴施濃度為0.5%-1%。磷酸銨不能與草木灰、石灰等堿性物質混合施用或貯存,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后必須相隔4-5天才能施磷銨,以免引起氮素的揮發損失和降低磷的有效性。
        (2)氨化過磷酸鈣
                為了清除過磷酸鈣中游離酸的不良影響,通常在過磷酸鈣中通入一定量的氨制成氨化過磷酸鈣,其主要成分為NH4H2PO4、CaHPO4和 (NH4)2SO4,含N2%-3%,P2O513%-15%。氨化過磷酸鈣干燥、疏松,能溶于水(磷為弱酸溶性),不含游離酸,沒有腐蝕性,吸濕性和結塊性都弱,物理性狀好,性質比較穩定。
        氨化過磷酸鈣的肥效稍好于過磷酸鈣,適合于各類作物,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的效果最好,注意不得與堿性物質混合,以防氨的揮發和磷的退化。因含氮量低,故應配施其他氮肥,其施用方法同過磷酸鈣相同。
        (3)磷酸二氫鉀
                磷酸二氫鉀是一種高濃度的磷鉀二元復合肥,純品為白色或灰白色結晶,養分為0-52-34,吸濕性小,物理性狀好,易溶于水,水溶液pH3-4,價格昂貴。
        磷酸二氫鉀適作浸種、拌種與根外追肥。浸種濃度0.2%,時間為12小時,每100kg溶液浸大豆30kg,小麥50kg。拌種通常用1%濃度噴施,當天拌種下地。噴施濃度為0.2%-0.5%,每667m2用量50kg-75kg液,選擇在晴天的下午,以葉面噴施不滴到地上為度。小麥在拔節孕穗期、棉花在開花前后,連續噴施三次。果樹在果實膨大至著色期噴施0.5%磷酸二氫鉀溶液,對于提高產品質量有良好的效果。
        (4)硝酸鉀
                硝酸鉀俗稱火硝,由硝酸鈉和氯化鉀一同溶解后重新結晶或從硝土中提取制成,其分子式為KNO3。含N13%,含K2O46%。純凈的硝酸鉀為白色結晶,粗制品略帶黃色,有吸濕性,易溶于水,為化學中性,生理中性肥料。在高溫下易爆炸,屬于易燃易爆物質,在貯運、施用時要注意安全。
                硝酸鉀適作旱地追肥,用量一般5667m2-10667m2,對馬鈴薯、煙草、甜菜、葡萄、甘薯等喜鉀而忌氯的作物具有良好的肥效,在豆科作物上反應也比較好,如用于其他作物則應配合單質氮肥以提高肥效。硝酸鉀也可做根外追肥,適宜濃度為0.6%-1%。在干旱地區還可以與有機肥混合作基肥施用,用量約為10667m2。
        由于硝酸鉀的N∶K2O為1∶3.5,含鉀量高,因此在肥料計算時應以含鉀量為計算依據,氮素不足可用單質氮肥補充。
        (5)尿素磷銨
                尿素磷銨的組成為CO(NH2)2?(NH4)2HPO4,是以尿素加磷銨制成的。其養分含量可有37-17-0、29-29-0、25-25-0等,是一種高濃度的氮、磷復合肥,其中的N、P養分是水溶性的,N∶P2O5為1∶1或2∶1,易于被作物吸收利用。
        尿素磷銨適用于各類型的土壤和各種作物,其肥效優于等氮、磷量的單質肥料,其施用方法與磷酸銨相同。
        (6)銨磷鉀肥
                銨磷鉀肥是由硫銨、硫酸鉀和磷酸鹽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三元復合肥料,或者由磷酸銨加鉀鹽而制成。由于配制比例不同,養分比例分別為12-24 -12、10-20-15、10-30-10。銨磷鉀肥中磷的比例比較大,可適當配合施用單質氮、鉀肥,以調整比例,更好地發揮肥效。銨磷鉀肥是高濃度復合肥料,它和硝酸鉀常作為煙草地區的專用肥。
        除上述之外,我國生產的復合(混)肥料還有很多種類,有些在生產上已廣泛應用且效果良好。各地區應根據不同的土壤、氣候、作物及生產條件,選用合適的復合肥料。
        返回頂部

        400-660-8676

        copy right 2014 版權所有 安徽省農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皖ICP備13019816號

        久久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级女 片A片A毛片|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小说|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一区资源